读《教育新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可汗学院,从而解答工作中的困惑。
没想到豆瓣评分才6.8分,而且看的人非常少,快速扫一遍吧。
第一部分 人工智能导师的崛起 第二部分 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尝试 学习如何组织自己的思想并正确地用语法进行交流永远是有价值的。 第三部分 赋能下一代创新者 第四部分 共创美好的学习体验 第五部分 保证孩子的信息安全 第六部分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 第七部分 全球课堂 第八部分 评价与录取体系 第九部分 面向未来的工作与竞争
好吧,这类书我可能真的是无感。每一句话好像都正确,各种推荐语让你觉得不读就是错过整个世界。然而,没有太多的触动。可汗这个人和他现在做的事情还是可以再去了解一下。这本书,放下吧。
孩子们的教养这件事,最近又让我焦虑。
首先说身体。小V睡觉前总说嗓子不舒服,腿不舒服。年前去儿研所的耳鼻喉科,才知道他也是过敏。过敏源是尘螨和念珠菌点青霉分枝孢霉交链孢霉黑曲霉。而且孩子说在爷爷那没事,回家就不舒服。这简直对我是当头一棒。一直觉得公婆那边不爱打扫,现在可好。于是,约浴室除霉,卧室除螨。洗窗帘,换防螨床单。扔掉一些绿植,断掉鱼缸。不停的在网上搜索,各种收拾。V说应该是因为爷爷奶奶那边阳光好。这下好了?起来换房的念头……然而哪有那么容易?
云子小时候过敏睡不好觉让我们痛苦了好几年,这两年就好了,虽然牛奶还是不能接触,但是至少是能睡好觉,孩子也长壮实了。现在又开始轮到小V。升级打怪,边走边看吧。
插播下午看的书,袁越的《人类的终极问题》,很大的名字,之前办三联中读的年卡时,送来一大堆书,轻叹一口气,出版机构真的是一库房的各种。最近为了给小V清理出一个相对无尘的环境,准备把家中与爷爷家最不一致的,书籍,清理一下,以后的原则买多少卖多少,书架保持一定的空间。本书豆瓣评分8.5分,466人评价。应该还算可以。迅速翻一遍后,依然不是我的菜。吸收到的某句话,人类在20年内会解决衰老问题,所以,保持着热情好好活着吧。嗯,能不能解决不知道,但是不管怎样,保持热情,带着孩子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兴趣,应该是越来越笃定的事情。
多抓鱼不收……切
《特鲁克岛的夏天————百岁徘人回忆录》,也是三联赠书之一,作者金子兜太,很不错,豆瓣8.2分,22人评价。“人在窘迫的环境中,无法产生诗情与灵感。”“听到战败的消息时,海军没有一人流泪,而陆军的将佐几乎都哭得很伤心……海军的高级将领从海军大学毕业之后,就乘着军舰周游世界,所以具备国际视野。他们早知道英美无论是物力还是人力都比日本占优势,日本不可能打败英美。”“当然我也十分好色,虽然接近百岁,难免有时会说些男欢女爱的事儿,这是我的精神支柱,好色是人的天性。”
金子兜太(1919-2018),俳人。
如果不是赠书,我一定不会买这本。因为这样的机缘接触到,真是幸运,世间还有多少可期待的相遇。这本书篇幅不大,几万字,以自己写俳句为线描述了作者的一生。其中关于战争的描述对我来说是很新的领域。三联的出版也很忠实原著,或者说前些年的书总归是要好一点。我读到了一个日本军官对于战争的理解,有参战前的头脑发热,有战争中的厌恶,以及战后对于安倍政府的反对,包括对福岛核泄漏的谴责。穿插着对于俳句,对于人生的理解。
战火连苍穹 不言生死只愿生。 大海葬青云。
作者说在战场上目睹的死亡有五种,炸死,手榴弹实验,活活饿死,偷东西或强奸妇女被卡纳卡族人砍死,斗殴致死。饿死的人最多。特鲁克岛是被遗忘的岛屿。
整本书的写作非常真诚。战争的残酷以及使人变得丧失人性让战争的罪恶显现得淋漓尽致。这世间有各种各样的人,能保持秉性,自然地活着是多么不易的事情。
金子活了100岁,译者算是他们夫妇俩的学生,本书很简洁又很纯粹地写了作者这一百年。他屡次提到自己的家乡秩父,山中树木茂密,那广袤的森林便是他的“精灵世界”。
是啊,人类在自己建造的社会中满足着自己日益增长的贪欲,又如何寻找心安,有机会还是要多贴近大自然,回到自然之中。
说回孩子的教育。最近这个问题让我很是暴躁。往深处想,还是自己内心的不够强大。关于教育孩子这件事,真是一千个家庭一千个想法,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我和V一直想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上没有太高的要求。这样的一个主导思想下,云子的课业主要是语文和英语跟起来有点费力。费力后我还是有点焦虑。往深里想,一是对孩子还是有很高的期待,二是孩子自己表达出来的不自信让我也很困惑。于是想加码,加码就会导致更多的关注和施压。这样一来,我很有压力,也增加很多烦恼。
V一直在出差,两个孩子光是催上床,叫起床就用了我洪荒之力,更何况要关注到学习。发现这种无力后便会有挫败感,有的时候就会在孩子们身上发泄,说一些没有必要的伤害的话。
我常常会回忆自己的童年,父母似乎从来没有数落过我,没有怪我慢,没有怪我不学习,完全没有印象。而我现在每天都要跟着后面喊,快一点,不能看爽剧,早点睡,赶紧起床。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社会发生了变化,还是我的问题?还有关于未来,大家似乎都很赞同,现在处于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四十年的平稳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都很罕见,属于偶然现象。那么对于未来的悲观,90后00后选择的不婚不育是不是历史的选择呢?那么我们这些孩子们又该怎么办?会面对怎样的未来?
焦虑是没有意义的。活在当下是唯一的答案。耐心的等待孩子们的成长吧,还有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们。管住自己的嘴,把对孩子们的过于关注转移到自己的成长上。比如说观鸟,比如说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比如说书籍,比如说跑步。
对了,还要说一下《混沌少年时》以及无锡之行。
看完《混沌少年时》,又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一部英美剧,一部台剧,拍得都非常好,与少年有关,与家庭有关,与生死有关。《混沌少年时》写的一个13岁的男孩用七刀杀死一个14岁的女同学,《我们与恶的距离》则是围绕一起无差别杀人,一个青年冲到剧院放枪,9人身亡,一二十人不同程度受伤。最让人恐惧的是这些杀人的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家里也很正常,这与之前经常讨论的原生家庭,重大创伤等等没有什么关系,是社会造就的这一切,也就是说我们无人能够幸免。细研究也许存在家长太忙没有时间管孩子,父亲太重视体育而儿子很文弱,这一些也许是原因,然而又过于普通,普通到哪个家庭都很难完全避免。关于该怎样活着,各有各的道理,具体怎么活还是自己的事。
出差到无锡,终于又开启因咳嗽休了两个月的跑步,开心。
4月10日W生了个儿子,发圈说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为她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心疼。这个年龄,妈妈身体又不好,公婆可能也不一定能帮上忙,上天送来一个小宝宝,辛苦的是妈妈呀。anyway,祝福。W的专业素养真的是非常高,无论什么问题都能脱口而出,在我眼里读都读不明白的药品名称,对她来说轻而易举。去年她来北京开会,也听她说一段时间压力很大影响睡眠。真是希望她能轻松一些,强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