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试图通过反抗长辈来定义自身。” ——————《天翻地覆————摇滚改变美国》
“未受博物学至训练者,其乡野漫步抑或海滨闲行,犹如走马于艺术佳作琳琅满目之殿宇,续见其表,不见其魂。 ————托马斯·赫胥黎”
——————《西布利观鸟指南》(【美】戴维·艾伦· 西布利)
“把鸟类放在其生活环境之中,全面地观察,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观鸟者。”
观鸟以来,图书领域又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对我展开。那么多有趣的书籍。还是那句话,这个行业即便出了那么多不好的书,也掩盖不了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不认为AI会让这个行业灭亡。读书的人本来就不多,也不会更少。珍惜吧。
记录一些字的发音。
喙 (Huì) 鹬 [yù]
跗跖[fū zhí] 鳽【jiān 】
䴓 【shī】 椋 【liáng】 鸻 【héng 】 鹱【hù】 鸮【xiao】
昨天中午云的班主任钱老师来电话,开始铺垫了几句,后来说樊云中午和同学打架了。问下来应该是人家先动手,然后他也还手了,看着没有太大问题,回家再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联系。我又问及老师他是不是因为他的新发型情绪不对。老师说早上来就很低落,把校服帽子套在头上,还说给同学们交待了,如果谁敢笑话樊云,就给他也理个这样的发型。
发型的事情源于前一天晚上,V带着他9点才回家,回家就披着帽子,说不能给妈妈看,我以为摔了,后来才知道是理了一个小时候会尝试的头顶上一圈头发,后面理光的那种,小时候会觉得可爱,四年级男生顶着这样的发型,孩子自己马上感受到了压力。
关于发型这件事,其实也是属于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我做为妈妈,也很为孩子在学校被笑话而担心,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似乎只能让他自己去面对。早上起来,他立马跑到镜子面前,没长出来啊,爸爸不是说马上就能长出来了吗?
自媒体兴旺之后,常常看见关于减少内耗、不做讨好型人格之类的帖子,主要讲的也是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没那么在乎你。自从妈妈去世后,我对这个体会很深,也逐级从一个极其内耗的人慢慢在转变,活在当下,寻求自我认知最重要。
然而,孩子慢慢长大,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其实就是会通过别人的评价,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哲学的问题可能谁都要通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人生无非就是一个过程。要不然,为什么道理都懂却还是要自己走才能明白。那么,孩子们,慢慢长大吧,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一定是极深的缘分才让我们在此生相遇,唯有珍惜。
继续聊补课。当我听到J家小G英语和数学每节课都800元时,心里真的是不淡定了。金钱投入也代表时间投入,当然最重要的是态度问题。拧巴了几天还是作罢。还是带着他们一起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吧。
比如博物学。我对这个学科一直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从小还是更喜欢虚构,喜欢小说。那天听苗师傅的播客,他说当他意识到自己用了三十多年读小说,他有一种惆怅。我忘了具体是不是这个词,也没有查到。总之,他认为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这么久,离知识其实是比较远。但是也因为读小说,会构建一种同理心。我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自认为很不错的同理心难道与爱读小说有关系?人除去性格上的特质,后期的特性大抵与时间有关系,花了多少时间,当然要用心的那种,而不是被逼迫的,花了多少时间在某个方面就会有某个方面的收获。人生是有限的,于是,做什么,想做什么很重要。不过,这是和平年代,这是看起来还能自由生活的年代,如果失去自由呢,失去选择的权利呢?
Anyway,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