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的学习还有四个月的时间,三个半级别的课程。虽然两年时间花费了三万多大洋这件事,被知情的朋友时常拿出来调侃,但是自己还是感觉收获颇丰的。特别是通过一次选错课,一次无级别限制的课,听的中教的课,无比感慨到中国的课堂教学与西方的课堂教学差别之大。曾经有疑问,为什么同样的课件,中教和外教教学的差别会这么大,比如说课堂组织,最常见的Parterner练习方式,中教调来调去要花很长时间,外教往往只是做个手势,整个课堂的秩序就非常自然。V说因为他们从小也是在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下上课的,而中国的课堂从来都是讲授式,有一定的道理,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传承吧。
也有朋友常说,国外的东西不一定就好,中国老祖宗的传统不能忘,这个没错,但是至少在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上,我深深地感觉到,英美派系的国家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ESL)的教学方面比国内现存的英语课堂要科学得多。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英语学了二十多年还是不会说,这虽然像是某培训机构的宣传语,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原因我想过一些,一来我们曾经学习的教材不够地道,二来教我们的英语老师自己的英语不够好,三来中国的英语使用环境很弱,只需要考试不需要使用不可能掌握。最近,关于高考取消英语的讨论非常热闹,得益于工作,我了解到的是英语作为试点科目从高考那几天的独木桥形式改为一年多次考试,取最佳成绩进大学。这其实是高考改革的序幕,这样一个曾经改变我们命运的考试伴随着现在大学的扩招和就业的壁垒,已经越来越遭到诟病,改成什么样,怎么改,这是个很大的话题。就英语这个科目的改变来说,社会上激起了千层浪,貌似代表人民大众的多数言论是,英语应该取消,我们不能这么重视英语,要重视中文,甚至民族主义的呼声都开始一浪高过一浪。我很惊讶于声音中拒绝英语的言论,很显然,语言是沟通的途径,如果中国人都不懂英语(当然也代表其他语言)了,大家只能看国产剧,看新闻联播了吗?当然,占据头条的言论因为有争议而有新闻性,而培养孩子出国的浪潮这些年是越来越汹涌。我们一方面高昂民族自尊,一方面对这个国家又深深的失望,从而憧憬看似美好的未来。其实,学中文,还是学英语,这个不是问题的关键,知识体系越完整,科目类别越多,人的综合素质就会越高,关键在于学习方法,关键问题出在应试教育。人口众多,需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而高考是曾经最公平的考试,这是一段历史。但是,社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目前的教育体系显然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于是改革应运而来。
上周听专家关于英语教学的报告,分析民国、西南联大等时期和现在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真是耳目一新。比如抗战期间西南联大英国文学系的必修课:国文、中国文学史、英文、生物学、经济学、西洋通史、逻辑、欧洲文学史、英散文、英诗、小说、西洋戏剧、莎士比亚、文学名著(荷马史诗、圣经)、二外、语音学、哲学概论。而目前,我们看一下最强大的北京大学的英语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近现代史纲要、文科计算机基础(上)、文科计算机基础(下)、军事理论、体育系列课程。
2)英国文学史(一)、英国文学史(二)、美国文学史与选读(一)
3)英语精读(一)、英语精读(二)、英语精读(三)、英语精读(四)、英语视听(一)、英语视听(二)、英语视听(三)、英语视听(四)、口语(一)、口语(二)、口语(三)、口语(四)、写作(一)、写作(二)、应用文写作、英国文学史(一)、英国文学史(二)、普通语言学、英译汉、汉译英、美国文学史与选读(一)、美国文学史与选读(二)
我相信北京大学集中了最好的资源,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让人有些遗憾。语言学习从内容中剥离,确实偏离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关于英语教学,我是个门外汉,看到的东西也还只是冰山一角,有机会能在这方面有所了解是幸运的事情,如果可能,继续在这方面前进也许不是坏事。关于EF,我想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课堂,以便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
上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