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明白我自己。我不存在。 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裂缝。 或半个裂缝,因为还有生活…… 这就是我。没有了…… 关灯,闭户,把走廊里的拖鞋声隔绝。 让我一个人待在屋里,和我自己巨大的平静待在一起。 这是一个冒牌的宇宙。
—- 费尔南多·佩索阿
佩索阿的诗cai非常推崇,我也曾在书店里买过一本,没有读完。刚才读了几首,有很多关于灵魂和肉体的讨论。诗人应该是会有更多地时间思考存在,而我更多的时间在那半个裂缝里,生活。生活有什么?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那么读书、看电影、码字,这些呢,这些就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或者是探索自己是哪个人的途径。为了探索我是谁,我们需要生活。所以,要保持警觉,生活中那些别人希望你成为某个人的言论和行为,配合就好,不要太当真,那不是主线。
接着说生活。这两天写东西的初衷是梳理一下孩子们的时间线。开学后,一切慢慢地走向正轨。由于假期非常轻松,云子刚开学的一个礼拜非常不适应,哭了好几场。矛盾主要是作业突然加重,他还想多看看B站视频,我又放任他不写作业的行为,只是希望他能早点睡觉,但是老师不同意,写不完就拎到办公室,写不好还要重写。这两周总算是差不多适应了。前两天听播客,双雪涛提到他的安德烈,提到学校的驯服作用。我想过关于教育的种种,但是却没有和自己的孩子联系起来想过。是啊,教育本来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那么我心目中的教育是为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又是什么?我于是问deepseek,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deepseek说: 教育的核心是“赋能” 教育的终极目的并非单一答案,而是动态平衡的结果: 对个人: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既能谋生,也能理解生命的意义。 对社会:维系文明存续,同时推动其向更公平、开放的方向演进。 对人类:通过代际的知识积累与反思,不断探索更智慧的生存方式。 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AI分析的维度确实是全面,要学习思维,其实多提问,多跟它学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再回到这个问题来,“驯服”这个我们都很了解的功能其实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并非普世价值。但是,能脱离吗?有财力,有能力吗?目前看不现实。那么,就从家庭出发,从个人出发,尽最大可能的抵消这样的偏颇吧。
因为V的喜爱,云子和小V都走上了学乐器的道路。五音都不全的我对这个领域极其陌生,所以陪伴起来都很勉为其难,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毕竟,音乐是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乐器不轻松,要学专业的话会非常苦,我们没有打算让他们学专业,然而,即便是这样,为了一周一次的课上不被老师骂,每天都要练习,而且要高质量的练习。云子学习小号已经两年多,他现在每天的练习都自己完成,这并不代表理应如此,只是因为V从去年开始高频率的出差,而我要管小V,所以没有时间管他。V在北京能陪伴他练习的时候,老师就会表扬云,反之,基本都要被骂。这个事情我也无能为力。好像很难找到改善的办法。按老师的说法,孩子这个阶段基本没有自己愿意练习的,都得家长督促。他也经常会发出灵魂拷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学号。包括刚开始学钢琴的小V,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这上了三四次课后,昨天也开始问,妈妈,为什么要学钢琴。我说你问问豆包。
豆包回答完后面一般会有个短视频,也就是某个播主的分析,这种视频常常以博眼球为主,前面会说出大家常见的三个理由,然后很强势的说,这些都不对,都太功利。我兴致勃勃的等着他的不功利的五个理由,听下来并没有比前面三个有更宽广的意义。孩子听完也没感觉满意。倒是也没有继续发问。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过程尽量快乐一些,走着走着也许我们就找到了意义。
在寻求如何陪伴练习时,还发现了一本书,《练习的心态: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放到书架,排着看看。